白水贡米

作者:邓有民

我跟白水贡米的结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的白水民族中学因为铜仁市(原县级)民委的大力扶持,教学楼修得非常气派,在乡镇同级学校是最好的。不过,教师和学生的宿舍还是一排简陋灰色的砖瓦平房,原来用作教室,后来新教学楼启用后,这排平房就成了教师宿舍(包括一间食堂和两间学生宿舍),非常简陋,进深两个通间被隔开,每个老师只能分到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居室。一张木板床,一个办公桌,一只烧饭用的煤油炉,盛水的白铁皮桶立在地上,洗漱用具都搁在木板上,毛巾和抹布晾在门后的铁丝上,扁担、扫把、垃圾铲等杂物堆放在门角落——就是在这样一间办公、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的陋室里,我度过了8年的教书生涯。

我于开学报名前一天到学校报到。学校食堂还没有开火,我只能用煤油炉煮面条充当晚餐。前几年分来的同事对我说,明天你就可以吃到白水米饭了。通过他们的介绍,我知道白水出产好米,而且远近闻名。如果仅从外观来看,白水米并不起眼,颗粒细小,因为打米机的缘故,甚至有些碎颗。加上晒谷坪地面凹凸不平,打出来的米可能还掺杂极少量的沙子,但并无大碍,只需在淘米时稍微留心,将沙子淘选出去即可。米粒虽小,但色泽跟一般大米不同,略带“浸色”(晶莹剔透),珠圆玉润,下锅掺水宁少勿多,煮出来的饭香气四溢,表面泛着一层油亮,那是米油,软糯可口,不用下饭菜,可净吃三大碗哩。这些都成了我后来吃白水米饭的切身感受。白水米饭不但好吃,尤其养人,不到一个学期,我的体重就增加了十多斤,这是后话,暂且不表。且说当晚我铺床时,同事伍凤英老师从学生家里给我带来了两大捆稻草,正好解决了我棉絮单薄的问题,我在床铺板上先垫几张旧报纸,然后将黄金干色且异常柔软的稻草打开摊平,垫上厚厚的一层,再把棉絮铺在稻草上面,最后将雪白的床单铺好。那晚,我睡得十分香甜。我在未尝到白水大米的味道前,先跟它有了肌肤之亲。我躺在又厚实又柔软的白水米稻草上,仿佛能够闻到田野谷物丰收的味道,感受秋日阳光储存下来的温暖,亲近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这一切都让我安心——从此我有了安身立命的事业。不但自食其力,还能够回报社会。正应了古人那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从此,白水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关于“白水贡米”的传说故事流传盛广:早在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白水大米就成了进贡皇家的贡米。据白水唐氏族谱记载,唐氏大房子弟唐正业当时在开封做官。某年秋收时节回乡省亲,住在其堂弟唐正远家。那年大旱,导致大面积耕地受灾严重,许多稻田几乎颗粒无收。唯独唐正远家的稻田因为有水井灌溉,未受旱情影响,喜获丰收。为了盛情款待荣归故里的堂兄,唐正远将晒干水分的稻谷挑到唐正清家的碾房去碾米。但负责碾米的长工一时疏忽大意,放水开闸后因劳累疲乏竟睡着了。待天亮醒来,经过一夜碾压的大米不但没有碾碎,反而被碾成了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的精熟白米。下锅煮熟后,蒸汽香飘满屋,揭开锅盖,只见米饭皮面上泛着一层猪油一样亮的米油。唐正远连忙盛上一碗,恭恭敬敬地双手递给堂兄。唐正业用筷子撮一小口,感觉软糯清香,遂不用下饭菜,连吃了三大碗,然后赞不绝口。他于是把这人间极品带回去进贡给嘉靖皇帝,果然,皇帝品尝后称赞不已,龙颜大悦,当即颁旨封为“白水贡米”。这就是白水贡米的来源与出处。

我无意于去查找历史资料来证实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白水大米品质优良的事实。我因在白水工作了八年,利用周末和家访时间,几乎走遍了这里的村村寨寨,对于这里的稻田、气候、水土、农作物的生长,不仅有过直观与感性的认识,而且也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思考:白水盛产大米,且品质优良,一是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二是享受到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红利;三是应该归功于这里勤劳智慧的干部群众。首先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是铜仁市海拔较高的地方,相对于海拔低的河谷地带,气温偏低,日照时间长,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稻谷成熟时间较晚,基本上要在河谷地带的稻谷收割了2-3周后才开始打谷。这就保证了稻米的各种营养成分的饱和度,这是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丰厚馈赠。第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仅白水及其周边就有大型水库三座:豹子营水库,帽子坡水库,凉湾水库。另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山塘、沟渠无数,这就彻底改变了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落后面貌,而是旱涝保收,绝不会出现历史上因干旱而造成绝收的悲惨景象。第三是这里的人民非常勤劳朴实。我通过家访进村入户走过许多家庭,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这里的老百姓都非常本分,世世代代都以务农为生,勤劳与智慧给他们带来了粮食丰收的回报。上世纪九十年代,铜仁还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那个时候农民外出打工的并不多,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是靠粮食生产。每家每户种的粮食,除了留一部分自食,大部分都拿到市场上卖了。而所得的收入又大部分拿来供孩子读书。当地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就是在那个年代,通常一个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寨考取中专、大学的农家孩子可多达数十人。学生生活十分艰苦,由于学校当时不具备寄宿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只能走读。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匆匆忙忙吃了早饭上学。路途遥远的孩子在路上要走两三个小时才能到校,这样一天来回走一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赶路上,不论酷暑严寒、风霜雨雪。这些农家孩子艰辛的求学之路和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常常感动着我。他们完全继承了祖祖辈辈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把耕种粮食辛勤劳作的精神用在了读书学习上。

我自从跟白水贡米结缘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它。在白水工作期间,不但自己家里吃的是正宗白水大米,还供应过许多亲戚朋友。他们因我在白水教书,肯定能买到最好的白水米,便经常委托我代购。当然,我也乐于代劳,一则因为白水大米实在太好,好东西就该分享给更多的人,大力宣传和推广。后来我调进城了,依然对白水大米情有独钟。我通过在白水工作时认识的当地农民朋友,当然更多的是依赖我曾经的学生,通过他们去给我买到最正宗的白水大米。不过,现在当地政府更加重视白水大米的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加工,买到品牌正宗的白水贡米已不是什么难事了。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6-27 邓有民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106.html 1 白水贡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