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两进士同祀乡贤祠

作者:王汉林

⑵敖宗庆

少时读邑乘,有感于其记而不详,阙而无考者多,常恨先贤之生平莫考,多存名字而已。故纵有硕德,世难以彰,读者只能望“名”兴叹!思南在明代出了“西台四杰”,今人最重视李、田二贤,故研究者颇多,而萧、敖二人事迹文章存世极少,较二贤之名声稍逊,故考其经历故事者几近于无,偶见提及者也以争籍夺贯为能,有识者当愧之。个中以敖公宗庆之行迹最难考,近来稍闲,得明史、族谱及江西、思南、辉县、粤西、蜀中、滇南诸地方志一一翻阅,苦其记述杂乱,湮没者多。闲暇存心整理,经朋友催促,终成此事略,以示对敖公的敬意。

派衍江右,脉发黔南

思南敖氏分为三支,最出名者当属出了敖宗庆的这支,敖家世籍江西临江,宋时敖仲山始迁新喻水北,到了元末敖人瑞生四子,长子伯雅之曾孙敖朂勤于明正统年间由新喻水北来贵州经商,景泰元年在务川县任村秀水寺避雨(今德江县大兴),寺庙倒塌不幸遇难去世,后人就地埋葬为坟。其妻陈氏生三子,长子敖利贞带母亲迁思南府水德江太平关史家村,利贞妻黎氏生敖元祐,元祐先娶简氏,生一女适许江景;又娶董氏生三子三女,长子即敖宗庆,其余二子国庆、家庆,其后人目前所见的本地族谱无载。惟国庆有记为“嘉靖己丑年岁贡,传遵义有家庆后代,待考。元佑公长女嫁贡生简在显,次女适兵部尚书田仰曾祖父田时正,时正的叔父即思南田秋,时正后考取岁贡,任湖广江陵教谕。季女适罗廷贤,壬子科举人,任长沙府同知。

中和结友,昆阳登科

敖宗庆,幼名胤昌,又作应昌,字月相,后更名宗庆,字汝承。少时读书思南中和山,与龚冲霄、费恒二人交好。龚号松山,费号竹溪,敖遂号梅坡,后三人皆登仕籍。敖公于正德四年二月十五日(1509年)在思南府太平关史家村出生(今思南县太平关),考取秀才后曾在国子监进修,但数年无进,直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赴云南参加甲午科考试时,才取得举人第五十名成绩,因时与田秋之子田时中、李渭、田谷之子田时雍四人同科中举,时人奇之为前所未有,各建有“登科”牌坊,从《思南府志》可知,当时敖公居住在水德祠旁边,与举人田谷家颇近。次年教授钟添重修思南文昌祠,作《重修文昌祠记》,又为石节妇作铭并诗,皆收录于嘉靖《思南府志》。嘉靖十七年登戊戌科进士,茅瓒榜第九十四名,授职行人。

初任行人,泽及乡邦

行人是做什么呢?从朝廷当时下的圣旨可知主要“宣布德意,以风四方。故星垣清峻,台谏攸储”,讲通俗点就是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凡下达圣旨诸事皆归其掌握,此官虽不起目,时人却以初登进士任此官为荣,盖天子近臣,升转极速所致。敖宗庆初赴官场,圣旨中讲其“秀质淳贤,清才雅志。挺生南服,联捷甲科,文学器度,一时称重焉”,遂任命为行人。其在任期间为家乡思南府务川县文庙迁移务川城中作出了奉献,据李同野先生的《务川迁学记》,可知嘉靖初年,思南田秋先生任都谏时即多次上疏此事,但上司四载不上报,直到敖公任行人时才促成此事。并捐自家田土为文庙房屋基地和棂星门一座,另捐置学田一丘于麻王洞,因为此事,务川县乡贤祠过去有专祀牌位。

宠锡频加,虽嫌无怨

经过几年的磨练,转任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这个职务负责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嘉靖二十四年八月朝廷下旨他到遵化管理铁治,推测应是刚任工部不久。从遗留下来的圣旨可见一斑,目前能见者五道圣旨皆全,除自己被任命遵化外,另和父亲均被封奉政大夫,母亲董氏封宜人,妻子罗氏封宜人,值得一提的是其前妻田氏也有一道圣旨,按明代文震孟的《河上楮谈》记载:“‘乡先达中丞敖公宗庆,新喻水北里人。少寓思南,家贫绩学,妇屡求去,公从之。未几,入郡庠,举乡试。妇再适郡胥,窘如故。公入庠时过妇门,妇窃悔之。及领乡荐还郡,鼓吹迓公,妇见之,悔恨愈甚,是夕自经死。”可知田氏年轻时曾因敖宗庆家贫,读书无成,与其离婚,按时间推算当是敖公二十五岁之前的事,而敖公在此时却早已放下这段恩怨,当是特意为其请旨,故也是诰封宜人,这肚量放之整个历史,恐怕都少有人能做到,当然也可见朝廷对这个职位的重视。

才识初展,利被遵化

颁发敖宗庆的那道圣旨上讲“国家设铁治于遵化,以供京边器用之需,典以曹郎,其职甚重,非清敏之士,不以授也”,可见朝廷对选派此官是有考量的,最终选择任用敖宗庆。他又是以什么成绩回答朝廷的呢?按道光《安化县志稿》记载:褐官行人,奉勅典铁,治遵化炒铁,囚徒苦役,役未满辄毙,宗庆怜之,冬给绵御寒;病即命医疗之,全活甚众。”其对囚徒尚如此,对身边人的态度可想而知。在遵化他还有一事被记录下来,“遵化少甘泉,遇酷暑,军士多渴亡者,命广莳梨树,不数年皆成林,取以济渴,且因利焉”,这也是一件足以称颂之事,朝廷显然也是知道的。

佥事川南,廉洁其身

故在嘉靖二十六年升任他为四川佥事、松潘兵备副使。任职途中他借道回江西新喻祭祖,次年春应新喻敖氏宗亲之邀作《古泉公七秩寿序》,从序中可见其对祖籍的思念及对亲人的祝福。在四川的政绩又如何呢?所幸在郭青螺先生的《黔记》中有所提及:“蜀宪副备兵松潘,松潘僻在西陲,而廪饷独倍,转输者辄干没其间。公为报藩司,得亲给便。又,故事赏番,岁计不下数万缗,出自公帑。公清松茶榷,亦不下数万缗,以充赏赀,公廉能类此。”文中虽未明示政绩,其实已说明其绩所在,“文官不爱财,武官不畏死”,想来做何事不成。

黎民立祠,功及千秋

嘉靖二十九年调任河南副参议、分守河北,《贵州通志》记载:“分河南课田凿渠,导水以资灌溉,侈靡风之以俭,民立生祠私祭之。”根据这条线索,我找到了《辉县志》,在祠祀中找到这座生祠,其实应该叫霍敖二公祠,雍正间合祀报德祠。敖宗庆当年赴任时,了解当地稻田久废,种植无营利,而且课赋很重,连年遭水患。遂请命建水渠,得到上司霍冀的支持后,连建了三道水闸,教民开稻田数百顷,自此当地水旱从人,书中讲当时言水利必谈及此二公,可见对当地影响之大,故为其建祠。经向当地网友了解,雍正年间碑主尚存,上书“明巡抚都御史前分守河北道敖公遗爱”,虽然后来仍建有多道水闸,但都是这三道水闸的基础上建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真可谓千秋事业。

杀人媚人,吾不为也

嘉靖三十五年赴任甘肃兵备使,升太仆卿,管理马政,御史上疏特意夸奖。次年调任云南布政司巡抚,期间上奏黔国公罪状若干,具其淫虐滔天,沐氏遂有所收敛,地方得一时安宁。嘉靖三十八年任广西按察使,《新喻县志》记:“适值调征倭兵回,以争宿有扰,当事者俱与盗捕,论死,置狱死者几半,其余二百人。宗庆鞠得具状欲释之、白之,督抚不允。宗庆曰:杀人媚人吾不为也,愿以一官博二百人生。”从《黔记》讲的“争之益力,竟出之”,乃知其据理力争到了辞官的地步,和很多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简直霄壤之别。

职革滇南,奉养家慈

嘉靖四十一年晋四川左布政使,加升谏议大夫,次年三月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朝廷再下一道圣道,开篇便是“云南远在万里,蛮夷杂处,控制为难……”,洋洋洒洒五百余字,给尽权力,又下了个警告,直接为敖宗庆被革职埋下伏笔。期间云南曲靖的铁锁箐尚是未开化之地,夷民经常叛乱,敖公“指授方略,卒奏奇功”,不当然铁锁箐的真正平定是在万历以后了。嘉靖四十三年二月云南彝族土官凤继祖造反,敖宗庆再次招集兵员将领反击,追杀其弟凤继英,贼败如山倒,但凤继祖已经逃避至江外,因当时朝廷对地方叛乱之事非常重视,这种结果自然不是上面想要的,估计也是因为其性格太刚,遂被地方上奏讲其贪庸不职,朝廷借此理由革去职务,留守云南。敖公以病请归思南,未得允许,后以闲住回思南才得奉养母亲,时母亲董氏已经八十岁了,地方志称其“朝夕奉侍,时为孺子状以娱之,乡人多所激慕焉”。虽然赋闲还乡,但一言一行仍在默化旁人。

先贤追思,庙堂礼重

敖公还乡后建有“都宪第”,并亲书此三字,笔迹在江西水北有复制,厚重不失法度。殁后葬思南息乐溪敖家院子,由思南大儒李渭题墓碑,进士张守宗书墓志铭。坟墓原来规格宏大,据传有石人石马,解放后平坟时期全部被毁坏,近年当地敖氏后人为其重先树碑修坟,倒也是个追思敖公的去处。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朝廷以思南府同朝为官的敖宗庆、田秋、李渭、萧重望四人,皆有良好循声,震动朝野,被时人看重,神宗皇帝特意赐封“西台四杰”,并下旨在京都西敕建“西台四杰坊”。铜仁市也于近年在铜仁古城复建“西台四杰”牌坊,由见“四杰”影响力至今不衰。

经济文章,子孙余绪

敖公因其因官至巡抚,过去乡邦文献多称敖中丞;民间以其曾官居副都御使,呼为“敖都堂”。敖公著有《梅坡集》,今不传,经多方寻找仅搜得文章六篇,诗二首,铭一首。《黔诗纪略》讲其经济文章与李同野并列一时,可见水平极高。其继配罗氏即万历间思南举人罗绣藻之女儿,生三子,长子斯茂、次子斯立、季子斯永三人皆秀才,其中敖斯永本名敖引,曾娶田秋之孙女为妻,而梅坡公前妻亦田氏,由见田敖两氏关系极好。万历间思南水府祠为水所毁,其长子捐城中房屋为万寿宫地,今为国保单位。斯茂妻罗氏生敖时杰,思南举人,不仕。其曾孙敖鸣雷,崇祯间拔贡,官至兵部主事,明亡曾组织反清复明,后隐退安化。康熙初年应思南知府之邀,登中和山唱和,有诗存《黔诗纪略》,仍能见敖公诗文法度。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6-27 王汉林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107.html 1 思南两进士同祀乡贤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