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选派  长效赋能  多维激励

——思南882名驻村干部扎根沃野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作者:丁海珅

乌江奔涌,见证着黔东大地的山乡蝶变。在思南县的阡陌沃野间,一支支驻村工作队正以初心为犁,以担当为种,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诗篇。

“组织派我们来,就是要实打实帮老百姓们想办法、出主意!”孙家坝镇龙王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小波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思南县882名新选派驻村干部的共同心声。

为选优派强管好用活驻村干部队伍,思南县聚焦精准选派、长效赋能、多维激励三大环节,着力构建“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的长效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的组织动能。

精准选派 实现“双向奔赴”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首要任务就是尽快熟悉村情民情,把车子练好,方便入户走访。”鹦鹉溪镇训家坝村第一书记韩继丹一到岗就明确了工作切入点。

选派精准是驻村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思南县坚持“先摸底、后定人”,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思南县组建专项调研组对全县530个村(社区)进行“拉网式”研判。聚焦脱贫村、易迁安置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关键类型,逐村建立涵盖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治理难点、资源禀赋的“需求清单”,构建人岗相适“匹配链”,充分尊重干部个人特长与驻村意向,确保“双向奔赴”。

截至目前,该县共在294个村(社区)派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882名,其中:35岁及以下占比41%,36岁至45岁占比39%,45岁及以上仅占20%,实现“老中青结合”的合理组队;新选派占比62%,留任骨干占38%,294支工作队中新老队员搭配组建达212支,占比达72%,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活力梯队。

确保“无缝接力”

“这几天,我走遍了铜古坨所有村民组,哪块地适合种红薯,哪家养牛有经验,全刻在脑子里了!”塘头镇铜古坨村第一书记刘友焱感慨。

新任驻村干部迅速进入角色、有效开展工作,离不开有力的支撑和引导。思南县着力构建“赋能+传承”的长效机制。

为帮助新任驻村干部克服“水土不服”问题,思南县建立驻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任务清单及协同配合清单“三张清单”,建立新老队员“三带三促”机制,通过带人入户促融入、带路到点促上手、带情交接促延续,实现新老队员“无缝接力”。

构建“任前谈心谈话+15天帮带交接+集中座谈+专题轮训+一线实训”培养体系,全县各乡镇(街道)先后组织全县1447名新老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召开交流座谈会27场次,邀请优秀老队员传授党建强基、产业破题、矛盾调解“实战锦囊”。截至目前,全县882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累计走访群众20000余户,梳理年度任务清单5000余条。

多维激励 激发“源头活水”

“我申请继续留任,不为别的,就为村口银杏树下那些没说完的家长里短,为田间地头还未实现的产业发展,为那句‘胡书记来了’里的信任与期待。”三道水乡周寨村第一书记胡昊迪的深情告白,正是对这份责任与情感的最佳诠释。

要让驻村干部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就需要硬保障与软激励并重。对此思南县打出激励保障“组合拳”。

制定印发《思南县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十条措施》,对选派管理、工作履职、组织保障、关怀激励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明确;建立“三位一体”保障网,对工作经费、健康体检、人身意外保险、教育培训、生活补助等保障措施进行责任细化,切实保障干部“驻村如家”,安心干事。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思南县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在产业发展、改革探索中出于公心、担当尽责的干部予以容错免责,为实干者撑腰鼓劲。在“思南党建”平台开设“我的驻村岁月”专栏,宣传典型事迹50余期,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从乌江之滨到武陵山麓,思南大地的振兴图景因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而更加生动。农学博士躬身红薯试验田攻克种苗难题,90后驻村干部化身“新农人”在直播间为山货代言,经验丰富的老支书紧握新队员的手郑重交接“民情地图”……思南县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蓝图在黔东红色沃土上正加速变为现实。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6-28 丁海珅 ——思南882名驻村干部扎根沃野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147.html 1 精准选派  长效赋能  多维激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