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大力开展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尚的行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作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为文明村镇建设与乡风文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谢桥街道牙溪村,一幅全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生动画面映入眼帘。公路两侧、广场之上、河道周边,处处都有村民主动投身环境整治的身影。过去,村里配备了10名专职保洁员,如今,在村规民约和积分制度的双重激励下,越来越多村民自发加入环境治理队伍,极大地减轻了保洁员的工作负担。
“环境卫生搞好了,我们住在这里空气清新,心情也舒畅。”村民张兴喜点赞道。
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2023年初,牙溪村立足实际,对原有的村规民约进行全面更新完善,将森林防火、医保缴纳等重要制度纳入其中。2024年,乡村治理积分制度正式实施。该制度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美德四大模块,明确设立详细的加分、扣分标准,各项指标精准覆盖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环境整治相关条例,充分调动起村民参与乡村共治的积极性,促使牙溪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制定《村规民约》后,村民的行为有了规范准则,更加方便管理。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群众参与到村寨治理当中来。”牙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琴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细则,加强宣传引导和监督,和群众一起把我们牙溪村建设得更好。
如今,村规民约规范着村民行为,在村干部的积极宣传引导下,文明新风尚浸润着牙溪村的每一处角落。今年,牙溪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正值毕业季,一场抵制升学宴、谢师宴的“坝坝会”在丹都街道龙生社区热闹举行。社区干部通过列举实例、剖析利弊、讲解规定等方式,生动阐释违规操办酒席这一陈规陋习带来的不良影响,现场群众积极互动,气氛热烈。
“社区经常开这种坝坝会,还会到家里面给我们做宣传,不要乱办酒席、抵制升学宴、注意社区环境卫生,现在大家都越来越文明了。”社区居民朱富敏笑着说。
作为承接思南、石阡、印江等地1万余名群众的搬迁社区,为帮助居民完成从村民到新市民的转变,更好地融入新家园,龙生社区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牵头制定社区公约。公约实施后,居民言行更加规范,社区环境愈发宜居,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
丹都街道龙生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田景艳介绍,通过征集全体村民的意见,对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行为规范制定成社区公约,居民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社区环境越来越好,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在万山,村规民约与社区公约的制定和实施,让社会美德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增强了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凝聚起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共识。它们不仅“约”出了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更“约”出了移风易俗的崭新风尚,绘就了一幅乡风文明的美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