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传统生计 织绘绿色铜仁现代化新卷

作者:魏雨鑫

在奋力谱写绿色铜仁现代化新篇章的实践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愈发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根植于黔东大地,由土家族、苗族等世居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淬炼的传统生计知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其深刻的生态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化自然”思想的生动实践样本。如今,这些历经岁月检验的活态基因,正以其独特的可持续逻辑与现代科技深度交融,成为驱动绿色铜仁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

传统农耕技术滋养的生态平衡。铜仁以多民族传统生计智慧为根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指出:“人和自然,是携手并进的”。在梵净山的梯田系统中,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将灌溉水系与农耕技术结合,形成了具有生态合理性的生产方式。水资源通过沟渠网络的有序流动,不仅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更通过物质循环维持了梯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铜仁梯田农耕系统的存续与发展是铜仁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土地利用智慧。近年来随着新质生产力与传统农计不断融合创新,铜仁走上从“学会”种地到“智慧”种地的现代化农业道路。过去,铜仁的少数民族在刀耕火种中学会了如何进行农业生产。如今,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铜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石阡县境内,抛秧技术、半机械抛秧模式的推广,在巧妙化解地形地貌对农业影响的同时更有效保证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劳动人民在梯田上、水田间的生产实践生动体现了“将自然条件转化为生产条件”的过程。这既不是对自然的盲目征服,也不是对自然的消极顺应,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积极改造,在实践中达成了自然生态与社会生产的双重平衡。

传统畜养经验转化的生态循环。苗族等少数民族在畜牧养殖领域的传统生计模式,以实践形态印证了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条件转化为生产条件的过程。铜仁在相差2367米的海拔差异中形成了将立体生态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实践经验。在不同海拔草场间的季节性轮牧不仅孕育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智慧,更在草场轮换减少土壤压实,促进雨水下渗的同时实现着“草好畜壮”的良性循环。在这样的轮牧中还积累了牲畜疫病防治的重要经验:将生物资源转化为生产技术手段。人们通过实践,发现了青蒿等药用植物在提高牲畜免疫力和抗寄生虫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这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养殖对自然的征服性利用,而是通过对自然物特性的认知与运用,在轮牧过程中实现了生态平衡。为了更好的利用生物资源,近年来万山区深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探索,推进传统养殖知识在铜仁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性发展。通过引进净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不仅有效减轻了农业污染,更为香柚种植提供了高品质“黑黄金”肥料。从传统的轮牧到如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生态循环间为绿色铜仁现代化提供了范例参考。

传统工艺技能熔铸的永续技艺。在传统工艺方面,苗族和土家族凭借精湛的手工技艺,生动体现着“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的理论阐释。苗族的蜡染技艺是通过采集蓝草、蓼蓝等植物进行浸泡发酵,进而提取出纯天然无污染的蓝色染料。将天然植物资源转化为染料的生产实践过程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中介”的思想。而土家族的竹编工艺则以当地可再生竹资源为劳动对象,将竹子生长周期短的自然属性转化为了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蜡染技艺中植物染料的生态属性与竹编工艺中竹材的可再生特性,构成了生产过程合理性的自然基础。呈现在工艺品上的图案纹样凝聚着自身的文化编码和代际传承的工艺技术,生动诠释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生产实践的文化机制,体现了自然规律与文化传统熔铸于劳动的生产方式。代代相传的技艺在今天依旧动人。碧江区云场坪镇路腊村走上了“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的发展之路。银针刺绣的传统指尖技艺通过代际传承,在今天已发展为“黔绣”为核心的刺绣产业。这不仅体现了生态本底与民族基因在劳动过程中的深度“熔铸”,更为绿色铜仁现代化提供了本土化范例。

充分挖掘和运用铜仁市少数民族的传统绿色生计知识不仅是铜仁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绿色铜仁现代化发展的活态理论样本。未来,进一步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传统生态智慧,推动其与现代文明更深融合,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结硕果,谱写绿色铜仁现代化绚丽篇章。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7-01 魏雨鑫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240.html 1 重视传统生计 织绘绿色铜仁现代化新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