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发展传统农技 谱写绿色铜仁现代化新篇

作者:刘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这是新时代铜仁农业发展的根本遵循。继承和创新铜仁传统农业生态知识是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必然选择。铜仁传统农业生态知识是铜仁各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涵盖了作物育种、病虫草害防治、传统肥料知识等多个方面,与绿色铜仁现代化进程中对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高度契合。传统农业生态知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在绿色铜仁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传统作物育种知识为绿色铜仁现代化奠定农业种质基础

在作物育种领域,铜仁各民族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诸多独特的良种选育智慧。如:侗族善于观察自然,依据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筛选出适宜本土生长的稻种,这些稻种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的特点,能够在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稳定产出。土家族有着独特的选育玉米种的方法,他们从众多植株中挑选出穗大、粒饱、抗倒伏的植株作为种源,这些种源经过小面积试种验证后,会在接下来的几代甚至十几代中在不同的地块进行选育,经过不断的选种、试种和选育过程,每一代都是优中选优,通过连续多代的选育,筛选出更加优良的玉米种,这些品种在山地环境下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苗族在豆类作物育种上注重品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使得豆类作物在营养成分和生长周期上各具特色。

农业科技在现代作物育种中至关重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强调了科技的重要性。传统作物育种知识可以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出绿色、高产农产品。第一,要对传统的作物育种知识进行继承和保护。这些知识是铜仁各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物生长规律,也能为现代育种技术提供有益借鉴。我们应当通过建立档案、开展培训等方式,收集、整理和传承这些知识。第二,要对传统的作物育种知识进行研究和开发。铜仁传统作物育种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我们应组织科研力量,研究其中的科学原理,挖掘其潜在价值,探索其在促进高产、增强抗逆性等方面的应用。历史上铜仁各民族虽然选育了大量农作物良种,但其内在的遗传学规律、土壤的化学规律、轮作的科学机理等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第三,要对传统的作物育种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要鼓励创新,将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更高效、更适应市场需求的育种方法和品种。铜仁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传统良种选育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整合,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进一步提升铜仁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传统病虫草害防治知识为绿色铜仁现代化筑牢农业生产安全防线

历史时期,铜仁各民族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一系列生态友好型防治措施治理病虫草害。例如,布依族利用植物的相互制约关系,在农田周边种植具有驱虫功效的植物,如艾草、薄荷等,其散发的气味能够有效驱赶害虫;仡佬族则擅长利用微生物资源如发酵豆粕等对害虫进行精准打击;侗族在稻田养鱼、养鸭的农作模式中,巧妙地利用鱼类和鸭子捕食害虫。这些防治方法经济又环保,避免了化学农药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就像大人不应失落童真一样,成熟的社会应当‘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人类文化创造中富有永久魅力的童真‘再现出来’。”铜仁各民族的传统病虫草害防治知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继承和发展。一是要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杂草的方法。它具有无污染、无毒害、降低杂草和害虫的抗药性等优点。通过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我们应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生物防治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积极推广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因素如光、电、热、声、磁等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环保、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例如,在铜仁万山九丰农业博览园,采用释放害虫天敌、安装诱虫灯等方式进行病虫草害防治,生产出的绿色蔬菜瓜果开拓了高端农产品市场,提升了铜仁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三是要积极推广耕作防治。耕作防治是一种通过改变农田生态环境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方法,主要包括轮作、间混套作。轮作可以有效打破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间混套作则能够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例如,布依族的荞谷轮作符合生态学上的互惠共生原理,荞麦和稻谷虽然生长期不一致,但都种植在同一地块上,他们在地域上是共生的。荞麦白花吸引的益虫,既保护了荞麦,也保护了稻谷,荞麦和稻谷是互惠共生的。轮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些方法不仅环保,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传统肥料知识为绿色铜仁现代化夯实农业生态根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农业不仅造成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而且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我们绝不能走资本主义农业破坏土地肥力的掠夺式发展道路,而是要探索出一条增加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铜仁各民族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深知绿肥、农家肥、火粪的价值。侗族、土家族、苗族分别利用紫云英、白三叶、萝卜等绿肥作物来肥田。铜仁一直流传着丰富的农家肥积造和施用经验,包括堆肥、沤肥、厩肥和沼气肥。农家肥富含有机质和养分,是农作物茁壮成长的“营养源泉”。火粪是铜仁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肥料,主要由植物枯枝落叶、动物粪便和草木灰混合堆沤而成。通过施用绿肥、农家肥、火粪,达到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保水性,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目的。不仅如此,传统肥料还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使用量,从而生产出更加绿色、安全的农产品。

传统肥料知识在铜仁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堪称传统肥料知识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通过“碧江区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手机系统”实现精准施肥,同时增施有机肥,实行“大配方小调整”的施肥策略,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化肥用量,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该技术在滑石乡的应用,不仅实现了油菜和水稻的绿色生产,还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健康和环保,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历史上,依靠火粪种植从明代嘉靖年间而享誉至今的铜仁特色农产品——白水贡米就产自滑石乡。进入新时代,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帮助下,白水贡米口感更加香甜软糯,色泽更加晶莹剔透,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不断提升,销售范围也持续扩大,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产品之一。

滑石乡继承和创新铜仁传统肥料知识的成功做法给我们带来几点重要启示。第一,要善于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传统肥料知识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智慧结晶,而现代科技则提供了更精准、更高效的技术手段。两者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范例。第二,要善于保护土壤健康与维护生态平衡。滑石乡增施有机肥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第三,要积极进行生态农业的探索。增施有机肥和减少化肥用量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实践。这种做法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转型。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传承和创新传统肥料知识,将其与现代科技紧密融合,充分发挥其优势,推动农业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对铜仁传统农业生态知识的挖掘和应用,既要保留其精髓,也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为铜仁传统农业生态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铜仁传统农业生态知识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回归本真、面向未来的铜仁农业现代化道路,为绿色铜仁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7-01 刘涛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241.html 1 继承和发展传统农技 谱写绿色铜仁现代化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