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作为武陵山区多民族聚居地,其传统环保知识是当地汉族、苗族、仡佬族、侗族等各民族生态智慧的共同结晶,正以生态优先的路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系统性实践体系。
儒释道文化浸润下的自然敬畏。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他批判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掠夺。梵净山被儒释道文化所浸润。其神圣性本质是自然本体与文化编码在历史层累中形成的动态符号系统,既通过弥勒造像、摩崖题刻、药圃遗址等物质文本具现,更在当代生态保护实践中被重构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元叙事空间——当护林员遵循苗族守护珙桐林,使梵净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7%,被誉为“人间仙境”“天然氧吧”。石阡县尧上仡佬族将水源地视为“龙脉”,禁止污染,锦江、乌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以上标准。受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影响,传统村落布局遵循“背山面水”,如江口云舍村依山势建屋,以空间符号学调和生态科学与地方性知识,用文化自觉激活社区韧性,最终指向实现人居环境与生态过程的辩证统一。
生态智慧系统治理的在地经验。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应通过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和传承实践智慧。创新技术路径,激活生态生产力。松桃苗族千层梯田采用“田—沟—塘—林”立体结构,极端干旱中保水率比常规农田高40%,减少经济损失2.3亿元。传统“变废为宝”智慧推动现代工业转型,大龙经开区年处理废渣300万吨,生产新能源材料产值达262亿元,降低能耗90%。生态文化与旅游、农业的深度融合。石阡县楼上古寨明清时期修建阶梯式鱼塘,清明会期间推出“鱼灯巡游”,游客执鱼形灯穿越古巷,最终放灯入塘。仪式既承袭侗族祭祀传统,又隐喻生态循环之道,单日吸引游客破万。这种“以鱼为媒”的融合范式,为传统村落提供了生态资源资产化的中国方案。此外,利用传统环保知识推动绿色产业合作,形成区域产业链。江口县依托优质冷水资源,建成全省最大鲟鱼养殖基地(年产1.7万吨,占全省第一),形成“鱼苗孵化—养殖—加工—体验”全链。传统环保知识不仅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还能在稻田种植、文旅发展等领域,通过传统实践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帮助更多脱贫群众实现可持续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传统规约与现代法治的协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理念,为传统规约与现代法治的有机融合指明了方向。制度协同,传统规约与现代法治的互嵌机制。传统禁忌(如苗族“树神崇拜”)被转化为环保条款,而现代法律难以覆盖的领域(如红白事操办)则由村规民约细化,既延续了“俭朴互助”的古训,又对接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乡风文明要求。文化转译,苗族“神山禁忌”写入《梵净山保护条例》,卫星遥感监测使违法开垦面积下降89%,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兼具文化神圣性与法律强制性。治理效能,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共建”的跃升,铜仁法检两院探索“碳汇补偿+惩罚性赔偿”模式,32起公益诉讼案件当事人认购碳汇70万元,用于替代性生态修复,实现“破坏—赔偿—修复”闭环。绿色铜仁现代化以传统环保知识为根脉、法治协同为枝干,通过制度融合、文化转化与实践创新,实现了“古”与“今”的辩证统一,形成了一套兼具本土智慧与现代效能的治理范式。最终实现治理成本降低、社会认同提升与长效机制构建,传统环保知识并不是故纸堆的遗产,而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深厚的制度资本与创新源泉,最深刻的现代化变革,永远扎根于文明传承的土壤之中。
在推进绿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铜仁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将其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助力。传统环保知识作为传统生态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守护“梵天净土”中开辟了“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书写了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