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关键步骤,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围绕财务管理及组织运营制度的缺失、特色产业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探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创新生产组织模式
一是规范财务收支制度。村集体经济年支出主要由经营支出、管理费用支出和其他支出构成,其中管理费用主要包括干部报酬和报刊费用两项。经营支出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管理费用支出主要用于支付村干部报酬、办公经费等;其他支出则包括各类公共事业支出及其他杂项支出。通过清产核资和股权量化,明晰集体资产底数,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并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二是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一方面,注重培育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参与市场活动,形成“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科学合理地确定带动方式和受益程度,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有效发挥特色产业优势
一是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附加值。致力于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附加值,促进全产业链高效发展。首先,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价值。其次,建设现代化加工园区,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降低损耗率,提高效率与产品质量。二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拓展市场渠道。增强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积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品牌营销提升溢价能力。充分利用地理标志认证。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渠道,对接大型电商平台如拼多多、抖音助农,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市场覆盖面。三是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区域协同效应。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延伸产业链价值。此外,建设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包括抹茶产业园、油茶产业园、红薯产业园、天麻产业园及油茶小镇、特色小寨等,注重绿色低碳转型,推广循环农业模式。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通过“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到基层工作,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鼓励本地青年回乡创业。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确保他们能够在家乡找到发展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二是优化人才引进与留用政策。首先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其次,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以留住已引进的人才。此外,还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确保各类人才能够得到公正的认可和合理的晋升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激发村干部和其他集体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给予村干部和管理人员适当的薪酬和奖励,确保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其次,注重精神激励,通过评选先进典型、树立榜样等方式,增强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最后,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如股权激励、项目分红等,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到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3BMZ056〕、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黔教哲〔2023〕07号)、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4RW13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