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江县坚持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充分利用“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方法,在农村、城市、机关、学校、医院、国企领域全面开展“排队抓尾”,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促进各领域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不断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
立足县级统筹
构建“三个统一”工作体系
德江县始终坚持县委统筹、组织部牵头、各领域联动落实的系统思维,按照“三个统一”原则,全面推进“排队抓尾”。
统一口径安排部署。坚持“全县一盘棋”,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印发全县开展基层党组织“排队抓尾”行动的工作提示,构建起“县级统筹、党(工)委主责、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推进各领域“排队抓尾”齐头并进。
统一标准精确排队。围绕“五个基本”建设,对标“五个看”,县级统筹各领域排队标准,明确农村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城市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关聚焦“四强”党支部建设、国企聚焦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学校聚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医院聚焦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运行等,构建差异化精准化排队标准,既避免各领域排队标准“一刀切”,又避免各领域“盲目排队”、标准不一。
统一评定确定结果。按照“县级统筹—基层党(工)委评审—县委常委会审定”的程序确定排队结果。22个乡镇(街道)党(工)委、344个村(社区)党组织中,排出先进乡镇(街道)党(工)委3个、村(社区)党组织16个,识别后进乡镇(街道)党(工)委3个、村(社区)党组织38个。机关、学校、国企、医院等领域评定先进党组织24个、后进党组织25个。
锚定靶向施策
压实“三项责任”落实整改
德江县坚持问题导向,对各领域排查存在的问题精准分析,实施分类指导,以解决难题为切入点,“一对一”制定整顿提升方案。
压实整顿责任,“一案一策”定方案。按照“一组织一方案”和“一问题一对策”要求,督促指导后进乡镇(街道)党委、后进村(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及其他领域后进党组织制定提升整顿方案,明确存在问题、整改措施、目标任务等,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闭环抓好整顿提升。
压实领导责任,“四个包保”促落实。建立“四个一”包保制度,在农村、城市领域,后进党组织采取1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1名组织部门部务会成员包保、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1个县级机关单位结对的措施,明确党委部门联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政法部门联乱村、业务部门联专业村,充分利用自身行业和资源优势,帮助结对村找准问题根源、理清工作思路、制定整顿措施、解决实际困难,持续提升整顿成效。机关、学校、医院、国企落实“3+N”结对联系机制,采取“部务委员联系工委—工委委员联系单位—单位领导联系党组织”的模式,常态化督促领导责任落实。
压实跟踪责任,“常抓常管”保长效。结合“一案一策”整顿方案,常态化督促指导后进党组织整改,对已完成整改的,坚持动态跟踪,适时“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对未完成整改的,会同责任单位,加强分析研判,明确时间节点,确保年底验收“清仓见底”,后进党组织整体整改提升。
着眼比学赶超
深化“三项举措”提升质效
德江县坚持先进典型示范与后进比学赶超同步进行,深化“排队抓尾”工作机制,扎实提升工作质效。
“举一反三”夯实长效提质。明确“排队抓尾”是方法,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效是目的。排出结果是第一步,关键是通过举一反三“精准把脉问诊”找到病根,“对症下药”不断补齐短板弱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激励后进整改规范,巩固提升全域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成效。
“提质赋能”强化赶超本领。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深化“五个一批”机制培育建强村级干部队伍,通过规范选用、培养锻炼等方式建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各领域深化“双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觉悟高的骨干担任党组织书记,提升党组织战斗力。结合“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推动73家县直单位、27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服务,发挥靶向赋能作用。
“示范培育”突出榜样带动。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先进典型培育。以“沿江党建联盟”品牌建设为抓手,在沿江乡镇选取6个村级班子强、产业发展好、管理制度规范的“强村”帮带14个“弱村”,深度串联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示范带;深化“五治共建”,创建县级“15分钟生活圈”社区14个,聚焦便民利民惠民宗旨,打造社区“一码通”服务平台。各领域围绕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丰富拓展机关“五型机关”、学校“红烛育人”、国企“三链同频”、医院“医心为民”等品牌内涵,推动各领域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