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第一次上黄山,有点初恋的感觉。从索道上看黄山,多为裸露的花岗岩峰,滑润饱满如杨贵妃。对于看惯了江南秀女的人来说,换成看杨贵妃她是一种贵气和大气,怎能不爱?便有了徐霞客“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感念。何况,还有黄山的松也挺奇的!它们兀自从峭崖边,从石缝里探出身来,旁逸斜出,枝条秀美向一个方向伸展,如同彩排了千年万年的舞姿,这又使得我产生“黄山归来不看树”的念头。
第一次上黄山,有愧一个“登”字。当时正值“五·一”假期,登山者人满为患,莲花峰一路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只好往天都峰一路行,但爬了几级台阶,腿脚发软,气喘吁吁,遂知难而返。据说天都峰是除了华山第二险峻的山峰。这“天上的都城”被徐霞客称之为“黄山绝胜处”,其石级如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尤其是鲫鱼背宽仅一米,两侧悬崖千仞,深不见底。石哥和他闺女登顶成功,凯旋而归,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可叹可敬!我虽未登临极顶但也非常开心,因为我见到了迎客松,此生足也。
时隔八年之后,2025年4月我又一次上黄山。这次是闺女安排的行程,和上次一样我没操什么心,跟着走就行。
4月12日到达黄山南汤口镇,酒店距离景区南大门不到两公里。汤口镇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坳里,当年徐霞客登黄山也是从这里起步的,他行至山南温泉泡了个温泉澡才进山。他用了九天时间游览黄山,每一寸山水都靠脚步丈量,所以他的记叙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而我们仅花几个小时便游览完毕,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怎敢与徐霞客相提并论?何况还有更重要的是文字功夫呢。4月13日我们从南门乘中转车至玉屏索道站,然后乘索道上山。索道越过了慈光阁,越过了山涧溪流,由此也让我们错过了诸多美景。索道直抵半山腰,右行不远便见迎客松。想起路途的景致似曾相识,应该和上次是同一条路径。
又见迎客松,仍然很激动。它傲然地耸立于悬崖峭壁上,虽近千年依旧郁郁葱葱,青丝如许,如精力旺盛的壮年。它张开臂膀迎接八方来客,人们纷纷与它合影留念。如果从近处拍照,就站在它脚下那条小路上拍。那是通往山坳去的,下到山坳又上行,呈V字形状,那就是去往天都峰的路。此路现已封闭,因为天都峰正值维护期。天都峰和莲花峰轮流维护,轮换周期为三到五年。如果从远处拍照,就得站上迎客松对面的巨石上。站上巨石放眼望去,正如迎客松一侧摩崖石刻所书“风景如画”“一览众山小”。时值雨后晴天,但见群峰错落起伏,层峦叠嶂。我想,此地亦是观赏日出日落和云霞的好地方。
从迎客松风景区折返数十米往左上行,去往莲花峰。一路峰回路转,一步一景。路转到后山见异峰突起,下为沟壑万丈。想当年徐霞客上山真不容易,而且他上山时又是大雪天。他写道:“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而我们现在走的是别人凿好的架好的接好的路,却也难,爬上一段又息一下。不过风景真好,正好借休息之时观光拍照留影。
行至莲花峰路口,通告莲花峰也值轮休期,只好继续前行往光明顶。去光明顶有一上一下两条路可走,我们选择往下那条。本以为容易些,哪知此路为“百步云梯”,岌岌可危地挂在半壁悬崖上,前一日刚好刮大风下冰雹,地面有积冰,便学着徐霞客用拐杖杖之,小心移步。穿过鳖鱼洞,下路与上路重合。忽见山顶有一汪天池,碧蓝如玉,好生新奇。下至海心亭休息片刻,抬头遥望,光明顶可及也,遂信心倍增,奋力爬行。
登上光明顶,不愧此行了。光明顶与莲花峰、天都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海拔1860米,因高旷开阔,日照充足而得名。顶有巨石,石中生奇松。立顶可观四面八方,尽览黄山诸峰,可观日出日落,可观云海,迎风吐纳,心旷神怡。
往白鹅岭,乘云谷索道下山,回南门,又宿汤口。
作此小记,不求文达,但求雁过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