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石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静荣获“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誉背后,是八年扎根黔东山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半人高的笔记“啃”透政策,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艰辛历程。
时间拨回2017年秋。彼时,教师出身的张静初涉扶贫督导工作,连“两不愁三保障”具体指标都说不全。当时他所在的万山区作为我市首批脱贫摘帽县(区),又正摸着石头过河。
政策不熟就吃透、没有经验可借鉴——就在实践中探索!他选择了最“笨”的办法:挑灯夜战“啃”下政策硬骨头,随身携带笔记本,走到哪儿记到哪儿:易地搬迁补助、慢性病医保报销、贫困识别、退出流程……字迹密密麻麻。三年下来,笔记本竟堆叠半人高,塞满了简陋房间。
这日积月累的“笨功夫”,将他淬炼成铜仁扶贫系统公认的“政策活数据库”——“政策不懂找他,方向不明问他,数据不清有他”,成为同事共识。
2017年深冬,万山区下溪乡积雪没膝。为核实三户重点农户的“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情况,张静清晨带队,踏雪出发。几公里山路,深一脚浅一脚,来回四小时。当一句朴实的“被子、腊肉备好了没”换来村民脸上舒展的笑容时,崎岖山路带来的疲倦已化作干群携手的无声默契。
他是同事眼中的“政策活数据库”,也是帮扶路上的“急行者”。
2022年一个雨后的清晨,石阡县国荣乡泥泞山道上,张静裤腿沾满泥浆,荆棘划痕醒目。“快!老周家孙子病了,得送医!”他抹去雨水,声音急切。这只是他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期,无数个奔忙瞬间的一个生动缩影。
石阡县国荣乡一户特殊家庭牵动张静的心:七旬老翁带着两对患有精神障碍的儿子儿媳,七口之家生计维艰。陡峭山路无车直达,张静无数次徒步往返,协助申请最高低保,协调送去御寒物资。
“多走几步路不算啥。看到他们日子好起来,心里才踏实。”质朴的话语道出初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同事眼中的“劳模”、群众眼中的“好干部”,却有着“另一面”。
在女儿高考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张静在印江自治县脱贫攻坚普查一线。深夜视频中,女儿委屈的泪水让他瞬间失语。类似的遗憾不止一次:女儿高烧、母亲妻子住院,他总因工作错过陪伴。“怎能没有遗憾?”这位硬汉声音微颤:“只要工作需要,我依然选择奔赴一线。”
如今,张静虽少涉田间,但初心未改。他牵头制定的石阡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防贫预警监测帮扶机制实施细则》等关键文件,构建起快速响应返贫致贫风险的坚实屏障,为当地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衔接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支撑。
八年风雨,他的足迹覆盖300余个村落,丈量1.1万多户门槛,收集信息5000余条。半人高的笔记本,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位基层干部用责任与奉献书写的山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