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山河中的革命壮歌

——赏《沁园春·访沿河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作者:郭征帆

在浩渺的诗词长河中,总有一些作品能穿越时空,将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深沉完美融合,铜仁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黄廷安教授最近创作的《沁园春·访沿河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便是这样一首佳作。全词如下:

山岭苍茫,土地芬芳,邑渡韵长。忆贺关挥戟,烽烟四起;黔东割据,星火初张。战鼓催征,红旗漫卷,唤醒工农斗志昂。刀光里,看英雄铁骨,血染沙场。 清晨满眼柔光,访旧址心潮逐浪狂。念当年烽火,硝烟散尽;新颜换旧,瑞气盈堂。古色墙间,碑文铭记,英烈忠魂永守疆。开新路,继先人遗志,再创辉煌。

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思想主题、独具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黔东革命岁月的大门,让我们得以在文字中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思想主题: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这首词的思想主题鲜明而深刻,围绕着对黔东特区革命历史的追忆与缅怀,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以及传承红色精神、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

上阕开篇“山岭苍茫,土地芬芳,邑渡韵长”,以凝练之笔勾勒黔东大地雄浑而富有生机的自然风貌。此处写景并非闲笔,而是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山河的苍茫与土地的芬芳,既是自然风貌的再现,更是革命精神扎根的沃土。同时,也为下文的革命叙事奠定了宏大的背景。“忆贺关挥戟,烽烟四起;黔东割据,星火初张”,词人的笔触迅速转入对革命历史的回忆,贺龙、关向应等革命先辈挥师黔东,燃起革命烽火,建立黔东特区,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战鼓催征,红旗漫卷,唤醒工农斗志昂”,生动地展现了革命斗争的激烈场面以及工农群众被唤醒后的高昂斗志。“刀光里,看英雄铁骨,血染沙场”,则以悲壮的笔触歌颂了革命先烈们在残酷战争中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革命的基石,读来令人动容。

下阕“清晨满眼柔光,访旧址心潮逐浪狂”,词人从历史的回忆回到现实,清晨的柔光与旧址的庄重肃穆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词人内心的澎湃情感。“念当年烽火,硝烟散尽;新颜换旧,瑞气盈堂”,表达了对革命胜利、时代变迁的感慨,曾经的战火纷飞已成为历史,如今的旧址焕然一新,充满祥瑞之气,这是对革命成果的赞美与欣慰。“古色墙间,碑文铭记,英烈忠魂永守疆”,强调了旧址和碑文作为历史见证者的重要意义,它们承载着英烈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最后,“开新路,继先人遗志,再创辉煌”,是全词的主旨升华,此处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而是将视野投向未来,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在新时代的回响,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继往开来”的主题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艺术特色:雄浑豪放与细腻婉约的交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词兼具雄浑豪放与细腻婉约的风格,展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正如清人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所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辩证统一。

在整体风格上,词的上阕以雄浑豪放为主调,通过“挥戟”“烽烟四起”“战鼓催征”“红旗漫卷”等一系列充满力量感的词汇和宏大的战争场景描写,营造出磅礴的气势,生动地再现了革命战争的波澜壮阔,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念。这种雄浑豪放的风格,与革命题材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与伟大。

然而,本词也不乏细腻婉约之处。下阕中,“清晨满眼柔光,访旧址心潮逐浪狂”,以清晨的柔光为切入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柔和的氛围,与上阕的战争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心潮逐浪狂”则细腻地描绘出词人参观旧址时内心的激动与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委婉而深沉,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对革命历史的敬畏和对先烈们的缅怀之情。此外,“古色墙间,碑文铭记,英烈忠魂永守疆”,通过对旧址和碑文的细致描写,寄托了对英烈们的无尽思念和敬仰,情感细腻而真挚。

除了风格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词在语言运用上也十分精妙。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借代等,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斧头劈出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运用对偶和借代的手法,以“斧头”“镰刀”代表工农阶级,形象地展现了革命的力量和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伟大壮举;“战鼓催征,红旗漫卷”,则通过对偶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革命的热烈氛围。同时,词中的词汇运用精准而富有表现力,如“苍茫”“芬芳”“韵长”“狂”等,寥寥数语,便将景物的特点和人物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

文化内涵:革命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织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革命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交织的结晶,词中每一字都浸透着时代的印记与地域的魂魄。

从革命文化维度看,词中所描绘的黔东特区革命历史,是中国革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黔东特区作为红军在云贵高原上建立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不仅为红三军提供了休整和发展的基地,也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词中对贺龙、关向应等革命先辈的歌颂,以及对革命斗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些革命精神和价值观念,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时,词中也融入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山岭苍茫,土地芬芳,邑渡韵长”,描绘出黔东山岭连绵、土地肥沃、渡口韵味悠长的独特地域风貌,展现了黔东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黔东地区是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革命历史中,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投身革命事业,为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词中虽未直接提及民族文化,但通过对黔东地域的描写和对革命历史的叙述,间接反映了各民族在革命进程中的融合与团结,体现了地域文化与革命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黄廷安教授的这首《沁园春》,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野,将革命历史的壮阔与个人情感的真挚熔铸于词中。它不仅是对黔东特区革命精神的礼赞,更是“以诗证史”“以词明志”的生动实践。读此词,如见山河壮丽,如闻战鼓声声,如感先烈豪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样的诗词作品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8-01 郭征帆 ——赏《沁园春·访沿河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6488.html 1 红色山河中的革命壮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