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春长篇小说《双子座》,讲述黔中大地青龙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一百年时间里农村的演变。以“我”的视角,底层人物讲述底层人物的故事,从“我”的角度,写我的父辈至我辈、我的儿辈、我的孙辈,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反映家族与家族之间的矛盾,亲情与亲情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贪婪,展现出底层人物在是非面前的抉择和人性的美丑。可以说《双子座》是黔中大地青龙坝前后一百年的底层人物的众生相与时代变迁史。
开篇点题,从我——石德坊祖上传奇曲折人生开始。父亲婚后半年有余,与妻子不得行夫妻生活,还被妻家后戚来人暴打,郁闷中惶惶度日。我的舅母从小死了爹娘,挨着伯爹长大,嫁给舅舅后长期受家暴,无人撑腰,每日承受不该承受的压力。说起来父亲与舅母的本性不会去做失德之事,他们属于逆来顺受之人,然而当两颗脆弱的心碰撞在一起,就碰撞出超越世俗的火花。一个偶然的机会,或者说上天造就,父亲与舅母私奔走在了一起。他们虽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乐意。他们租地拓荒,哪怕在财主擅自提高租粮情形下,也其乐融融。他们开始享受他们独有的幸福,不幸中有幸生下了“我”,就这样舅母变成了母亲。生活就是捉弄人,天有不测风云,好端端的我尚不知人间冷暖,却开始我的复杂人生。三岁时,父亲给人挑桐油到江边贩卖往返回途中被抢匪枪杀。四岁时,母亲害病死了,留下我与大妹。两年内父母双亡,我们又小,不仅要苟活于世,还要为父亲与母亲生前租地主老财的账与债和当初离开祖宅“私奔”的行为买单,我变成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父亲兄弟有五人,但父母死后,无人愿意收留我,更不用说收留大妹了。最后我回到老宅跟随大伯爹生活,但大伯爹他们又是另有所图,大伯爹家生了五个女儿因无儿把我当做养子来养,可是在我九岁时,他家生了一个儿子,有了儿子的大伯爹怕我成年后与他的亲生儿子分家产,于是他把我送到二伯爹家。到了二伯爹家后我就没有在大伯爹家的待遇了,二伯爹则是把我当成是雇工利用,让我睡牛圈边,不能上桌吃饭,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我十二岁学铧土,十三岁学犁田,十四五岁就干起了成人的活。人心隔肚皮,兵荒马乱的年月,转眼二伯爹一家突然对我像变了人似的,原来是他们让我顶替他的儿子入丁。我就在这当中过着下贱的生活,成为他们的备用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凡人是看不穿社会向前发展的滚滚洪流,当民国退出历史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主动要求参加抗美援朝。因我卑微的身份与积极的爱国热情,我加入民兵连。一无所有的我分得了土地,分得了二伯爹家的房子。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轮改革,每一次都是一场新兴事物的产生。人们根本认识不到土地分配,大集体,土地下放到户所能到达的后果,只能跟随大形势大发展,直到后来随社会进入打工潮、拆迁潮、占补潮等。社会向前,土地荒芜,兴起打工潮时,可谁又能主宰荒废的土地有朝一日被国家项目征收,数目巨大的征收费再次占据农村的利益观。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底层人们用他们那世俗的眼光占据主流。就连坐地为亲的观念都无法打破他们的利益观。我先后有着三段婚姻,生下大女儿及六个儿子,按多子多福的年代来说我是幸福的。然人多不洗碗,鸭多不下蛋,就是因为子多,在利益面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土地承包到户,有限的土地与无限的人口增加成反比,增添新的矛盾,更主要的是土地下放到户时谁都想要肥沃的地方。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种国家基建建设,政府的占补平衡政策,一些荒山野林又得到国家高额补偿,儿子们为了分家产又重复我的故事。全书就是这样通过我的成长,生活,处事以及我的下一代的境遇把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人伦、人性描写得更是入木三分。底层人物围绕利益勾心斗角。“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只不过是说的比唱的好听罢了,“人心不足蛇吞象”。在利益面前他们都逃不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宿命。在土地赖以生存时,亲不如地,一分一寸的土地都比爹妈都亲,为了“老宅”的分割可以吵得不可开交。利益的驱使导致人性的扭曲。全书塑造了特殊人物我的妻子古成凤及我的六个儿子忠、仁、义、礼、智、信,其实是对现实的绝妙讽刺,妻子也成不了凤,儿子恰恰是非忠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也。我的大儿子平时对我们不管不问,当听到我与后面几个儿子分家时出面干涉说偏厦是他的。这一争,亲人成为仇人,老死不相往来。分房时谁都想要好的,土地被征收有补助款时,谁都想分得一份,然我与妻子有难时谁都不想负责任,我与妻子生病在床上无人问津。给我的父母、我与妻子古马凤竖碑谁都不想出钱。为此老大与老四还为争地打架。兄弟间的残酷无情与利益冲突导致我老来无所依,最终落在女儿女婿身上,用农村俗语来说“羞先人板板了”。
全书不仅写农村人,同样写以牛国松之妻为代表的城里人。不仅写父子之间的矛盾,亲戚之间一样有冲突。大姨姐担保向我妻子借钱,老虎借猪,乙酉(要有)年还,当我们向其要求还钱时,大姨姐大姨夫借机吵闹打架耍赖不想还钱,将生活活生生呈现给读者。全书围绕各自人生观利益观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又与时相处。“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世俗的眼光让人们想要一个儿子。大伯爹无儿时而抱养我,老五残疾后与妻弟之子亡妻哑女组合,同样我的二姨夫之子牛国松,一样是我的妻弟之子过继给妻姐家当儿子。他们想有一个儿子无非都是为了赓续后代,才放下他们的身份。目的为了有一个儿子,然而我有六个儿子,可又起了什么作用呢?生男生女一个样,男孩女孩还真不一样。我有六个儿子而无善终,最终靠一个女儿女婿,这些都形成鲜明对比与绝妙讽刺。“儿好不算好,儿媳好才算好;女好不算好,女婿好才算好。”当下农村一方世情如纸,世俗的眼光值得我们反思。马屎外面光。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父母算计子女,子女算计父母,亲戚算计亲戚。我的妻子古成凤好好答应给我的岳父的寿木,社会发展了,寿木管钱了,反水不同意了。我的妻子古成凤算计儿子老五老六的钱,老五老六他们又算计如何存好自己的钱。我的妻子古成凤在医院,有人不愿意分摊医药费。就是我走向人生的终点,人人喊家中忙,各自走开。再说说特殊人物牛国松。牛国松本来是我的妻弟家小孩,出生时不如一个猫崽,让人耻笑。最后抱入我的二姨夫当儿子。从贫穷家庭走入好人家,古成凤只能用“独木不燃独鸡不叫独子不孝”安慰自己。没想到牛国松成绩又好,在当地是首批考上大学读书之人,又让人眼红,好在他又反悔大姨姐家的娃娃亲,得罪众亲人。最终找了一个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的官家女。官家女与国松的结合让人哑口时,没想到国松妻子与国松结婚后既不常回老家,而且连起码的开口答白都不愿,乡下亲人进城主动看她们,她的势利眼造就了她看不起任何乡下的“土包子”。按说国松与其门不当户不对,但按自身条件与过之而无不及,但一样既要面对亲朋好友,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还要不失自己知识分子身份,过上一辈子的只有自己知道苦衷,在夹缝中苟且的生活。看到国松妻子的为人处事,我们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全书不仅是写一个时期的农村现象,更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挑战。很多人很多事都值得人们深思。比如,当下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怎么办?老年人的养老怎么办?人如草芥,一个动物的死,那么多人敢上前围观,然一个老头老婆子哪怕是自己的亲爹亲娘谁也不希望死在家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人性问题。书中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增加了可读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观念的更新与传统伦理的改变只有随社会发展,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