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朱砂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化与利用

作者:张江林

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中国汞工业发展历程和悠久的朱砂历史文化价值,是全球稀缺的矿业文化遗产。如何深入挖掘万山朱砂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时代价值并力促其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动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万山城市转型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一、历史的传承——厘清朱砂文化资源的分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万山朱砂开采历史有数千年之久,留下了丰富完整的工业遗产,甚称中华文明千年矿业史的“活化石”。地质学家王曰伦曾说,“相传万山自秦汉以来盛产朱砂、水银而闻名”。唐代时,万山即以“光明丹砂”为皇室贡品。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记载,“砂出万山之崖为最,以火攻取”。《明史》记载,太祖时“惟贵州大万山司有水银朱砂场局”。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万山开设英法水银公司。军阀混战时期,矿山为民营分散开采,矿业主割据一方。1938年,国民政府接管后,到1949年解放前,又经历了多次改名,变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调集地勘、冶金、矿产等方面的精兵强将来到万山,并于1966年2月设立万山特区,万山汞矿正式迎来大发展时代,直到2001年10月破产。从万山汞矿发展的曲折历程可以看出其朱砂文化的深厚积淀与丰富内涵。

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朱砂开采历史中形成的,既有具象的形态又有抽象的形式,包括朱砂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朱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朱砂开采遗址、古建筑、石刻符号以及朱砂开采中民众反抗压迫的重要史迹、建筑。比如:云南洞遗址、黑硐子遗址、湘黔汞矿公司遗址等。二是朱砂在各个时代开采的重要实物、文献书籍、交易手稿记录等文物。比如:朱砂开采的工具、各种票据账单等。三是在建筑风格上与朱砂文化紧密结合的市场集市、历史街区和文化村镇等。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大体分为三类:一是朱砂“名称”的文化遗产。历史上,万山根据朱砂不同的品相和特征有不同的称呼。如:辰砂、丹砂、飞朱砂等。还有比较形象的称谓,如:镜面砂朱宝砂、豆瓣砂等。二是开采技术的文化遗产。如:火爆法、爆火法、敲凿法、风钻打眼爆破法等开采方法。三是生产生活文化遗产。如:朱砂音乐、舞蹈、民俗习惯、神话故事、礼仪节庆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表现形式。由此可知,它渗透到群众生活,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现实的担当——实现朱砂文化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万山朱砂文化不仅是物质生产的结果,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如工匠精神、生态智慧、民俗信仰等。这些文化资源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是经济价值,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朱砂工艺品、文创产品的开发,现已经形成产业链,打造起了朱砂工艺产业园的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加工和集散中心。目前,朱砂工艺产业园内有企业46家,2024年,园区销售额达12.5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二是文化价值,带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通过对原有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升级改造,建成的“地下长城”,“那个年代”步行街等景点,已成为“万山国家矿山公园”的核心景区,让游客体验20世纪50-60年代国营大厂矿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对朱砂开采和加工技艺的研发,开发出朱砂原石、朱砂压膜、朱砂画及朱砂饰品等9大类4000多种产品,获得专利140余项。因此,万山朱砂文化已经成为贵州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三是社会价值,创建国家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十余年来,万山区深入实施“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万山汞矿遗址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以绿色、生态文明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实现华丽转身。

三、未来的指引——推动朱砂文化转化和利用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强调,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被赋予和实现的。朱砂文化的当代价值,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实现,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精准定位,将“产品链”转化为“产业链”。朱砂文化不仅是万山区的文化品牌,也是铜仁市甚至贵州省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突出其独特性,如何避免与其它城市文化趋同而陷入市场影区也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一要强化政策统筹与规划引领。制定朱砂文化资源产业专项规划,明确“工业遗产活化+文化IP打造+全产业链升级”路径,形成“原料开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产业布局。二要深化文旅融合与业态创新。依托朱砂古镇、工业遗产博物馆等载体,开发矿洞探险、红色研学、露营、非遗体验等项目,将工业遗址转化为文旅消费场景,以此培育新的文旅消费产业链条。三要转化居民角色形成全产业链条。汞矿工人后代和当地居民是朱砂文化资源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组织具备传统技艺的“矿工后代”群体,挖掘朱砂在历史、医药、艺术等领域的文化内涵,开发出兼具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朱砂工艺等文创产品。另一方面,依托朱砂安神功效,矿物温泉等养生产品,开发各种“主题酒店”、“活态技艺展演”等吃、住、行产业。这样既保障居民生计,又带动周边其他产业集群发展。

活化利用,将“有文化”转化为“有故事”。万山朱砂文化承载着工业文明记忆与红色精神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万山通过文旅融合、产业创新,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文旅金带”的蜕变。然而在其创新性发展方面,还需在活化利用方面做文章。一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现已成立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制《万山朱砂汞矿采冶史迹保护管理规划纲要》等,邀请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进行研究,围绕朱砂矿开采、冶炼、运输、管理、销售等内容,共调查(复核)遗址91处,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已列入2024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在遗产传承创新方面,还应强化其应用性开发,虽然2024年播出的《沸腾的群山》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其广泛性、群众性还不够。应着力面向普通群众,创作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与短剧、制作易于传播的短视频等。这样不仅能够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更能够让其深厚的文化精神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老百姓心里。二是推动文化遗产具象化传播。当前,“那个年代”怀旧街、矿工生活体验等项目都是通过导游的讲解,让游客慢慢的去感知。借鉴其他知名景区的成功经验,应该将这些矿洞遗址、石刻、机器等文化遗产转化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以文字、图像、视频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在游客的面前,这不仅能够给予游客带来心灵的震撼,而且还能实现文化遗产的具象化传播。三是在“人工智能+”上创造新优势。全面拥抱AI时代潮流,持续探索朱砂文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以“传播大脑”为牵引打造AI交互式智能化内容生产新引擎。

科技赋能,将“热资源”转化为“热产业”。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万山朱砂产业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对970公里矿洞遗址进行数字化保护,构建起“数字孪生”系统。通过AR/VR技术将矿洞遗址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使静态的工业遗迹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场景。这种创新模式不仅革新了文化遗产传承方式,更推动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将“热资源”转化为“热产业”。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大数字技术激活文化资本转化机制。一要构建文化新质生产力。加大数字技术研发力度,利用3D技术复刻朱砂矿洞微缩模型、汞矿遗址数字模型开发各种工艺品。通过虚拟现实(VR)重现历代采矿场景、生产生活场景,“爱国汞”历史场景等,实现文化资本的价值增值。二要创新文化价值传播链。开发“千年丹都”、“那个年代”元宇宙空间,通过多语种展示、AR实景复原等方式,一方面让游客可化身矿工参与虚拟开采,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另一方面游客体验后可进一步讲好万山朱砂文化故事,延伸文化价值传播链。三要构建可持续发展链。构建“技术——文化——服务”协同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对照“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标准,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联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形成跨业态文旅共同体,构建铜仁“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遗产双核驱动的世界级康养旅居目的地。这样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升级,更探索出一条物质技术基础与精神文化生产辩证统一的现代化路径。

未来,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转化利用仍需深化三个维度。在理论维度,需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话语体系;在实践维度,需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居民参与”的协同机制,防范过度商业化对文化本真的侵蚀;在国际维度,需将万山经验纳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为全球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8-13 张江林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6868.html 1 万山朱砂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化与利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