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事关文化自信自强。在此背景下,兼具千年工矿史、红色精神印记与地域文化特质的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亟需探索如何突破传统传播路径的局限,提升其在公众视野中的“可见度”、文化认知中的“理解度”与社会影响中的“辐射度”。
破壁单向输出,构建多元参与传播生态。推动万山朱砂文化的有效传播,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模式,更好地借助和依靠多元主体的作用。一方面,激活在地主体能动性。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与资源整合者,通过制定政策、搭建平台、规范标准,为文化传播提供制度保障与方向指引。更重要的是,让当地居民从历史的“沉默持有者”转变为积极的“文化讲述者”与“技艺传授者”。他们世代相传的口述历史、亲身演绎的朱砂制作工艺,成为最具原真性和感染力的传播内容,将这些抽象的朱砂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传播内容,使文化遗产在亲身参与中变得鲜活可触;另一方面,将学术深度转化为市场活力。学界的研究至关重要,它能系统梳理朱砂文化脉络、挖掘深层价值,为传播实践和市场转化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公信力。在此基础上,文创、文旅企业应发挥市场敏感性和创造力,开发符合现代审美与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更实现了文化遗产价值的创新表达与可持续传播。通过政府引导、居民主导、学界支撑、市场联动的多元协同体系,有效弥合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距离。传播不再是简单的“我说你听”,而是走向“共同讲述、共同体验、共同传播”的互动格局,为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耦合物象人文,激活遗产活态传播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传播需要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紧密结合。在万山朱砂文化的传播实践中,应践行这一理念。一方面,要深挖朱砂承载的文化语义。传播者要深入挖掘朱砂物质文化遗存背后的历史故事、科学价值以及矿工世代相传的智慧与艰辛,借助矿石标本的阐释与历史场景的复原,使冰冷的“物”被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感、科技感和人文精神,从而成为讲述朱砂文化的鲜活教材。另一方面,要活化非物质技艺的情感连接。传播的目的在于让这些“无形”的技艺和精神“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在传播中,要基于真实工艺场景的“活态”展示,让冰冷的机械遗存与鲜活的技艺实践形成对话,使无形的奋斗精神、匠人精神得以具象化传递,深度唤醒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例如,万山要依托“朱砂雕刻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尝试将朱砂文化符号、传统工艺美学与当代热门文化元素进行巧妙融合,拓展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让朱砂文化焕发时代新活力。同时,引导当地匠人基于深厚技艺底蕴,开发出兼具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朱砂工艺等文创产品。无论是活态技艺展演的真实触动,还是文创产品承载的文化温度,通过让非物质文化“活”在当下、融入生活,将地域性的矿工精神与匠人智慧以具象化传递。
融通数字媒介,拓展文化遗产传播矩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揭示了文化传播打破地域局限、实现价值共享的必然趋势。在数字时代,万山朱砂文化的传播实践需打破新旧媒介的藩篱,使千年矿都的文化魅力穿透时空阻隔,有效触达并打动多元受众。一是数字赋能,深化实体空间叙事。万山区要充分认识到实体空间如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丹砂谷道、教育基地等所承载的核心价值。通过构建数字化藏品数据库与设置互动查询终端,将沉睡库房的文物信息转化为可触达的数字资源,有效提升了其吸引力与教育效能。二是借势新媒,活化技艺展示与互动。 社交与短视频平台为朱砂古老技艺提供了“破圈”传播的新舞台。一方面,非遗传承人借助镜头直观演示朱砂制作工艺,通过直播实时呈现矿洞环境与匠心过程,有效拉近了公众与古老技艺的时空距离;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平台,围绕万山朱砂历史渊源、文化象征等主题策划互动话题,驱动用户参与,促进朱砂文化自然融入当代日常生活与讨论语境。三是联动融合,贯通线上线下体验。万山区要着力打通线上线下朱砂文化传播渠道,有效引导线上关注向线下体验的转化,以及线下体验在线上社群的二次传播,形成了传播势能的良性循环,激发公众对朱砂文化的深度兴趣与参与热情。数字技术的融入不仅拓宽了万山朱砂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更塑造了一种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文化遗产传播新模式。